保德县介绍
保德县位于山西省西北部忻州地区,地处吕梁山北麓黄河之滨,三面群山为屏,一面大河为襟,北靠河曲,东邻岢岚,南接兴县,西抵黄河与陕西府谷隔河相望。 黄土高原东部边缘地带,地势东高西低,呈一面斜坡。全县总面积997.4平方公里,南北纵长约45公里,东西宽约21.7公里。有国家级古脊椎三趾马化石保护群和省级保护单位林遮峪新石器遗址。
历史沿革
保德,春秋属晋。
战国,属赵楼烦地。
秦,为太原郡地。
唐,为岚州地。
金,大定十一年置保德县,大定二十二年改保德军为保德州。
元,废县留州。
民国元年(1912年),改保德州为保德县,直属山西省。民国元年(1912年)改保德州为保德县,直属山西省。民国三年(1914年),设置保德道,隶属雁门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道,直属山西省。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阎锡山政权将全省划为七个行政区,保德隶属第二行政区管辖。
1940年1月,保德全县解放,成立抗日民主政府,属中共领导的晋西北行政公署二专署(岢岚区)领导。
1943年11月,晋西北行政公署改名为晋绥边区行政公署。保德属二专署领导。后行政区划多次改动,保德县一直属二专署领导。
1949年年初,保德县属陕甘宁边区晋西北行署五寨专署领导。
1949年9月,保德县属兴县专署领导。
1952年,保德县划归忻县专署。
1959年1月1日,石塘河以北地区与河曲、偏关合并为河曲县,县政府设在河曲县巡镇,保德设督导组;石塘河以南地区与兴县合并为兴县,县政府设在兴县城关。其时,忻县、雁北两专署合并,河曲县、兴县均属晋北专员公署领导。
1959年7月,按原来建置,南、北两地区,又合为保德县,仍属晋北专员公署领导。
1961年,撤销晋北专署,分设忻县、雁北专署,保德复归忻县专员公署(今称忻州)领导。
风景名胜
飞龙山
保德县飞龙山山地公园由三部分组成:主体景观兴保塔,以此塔为中心的文化广场,北面的登山步道--步云大道。
兴保塔坐落于飞龙山之巅,总高59.09米,地下一层,地上九层,八面八角。主体采用钢混结构,斗拱、飞檐采用仿古木结构,塔刹宝顶采用铜质镀钛合金,层面采用宝石黄琉璃瓦盖顶,各层围廊采用汉白玉栏板。整体墙面为米黄色,配置LED灯光。塔内九层由螺旋式楼梯贯通。
文化广场以兴保塔为中心,总面积7969平方米,由翰墨飘香、鹿鹤同春、书册铺装、日月同辉、状元笔等景点组成。
烈女庙
原称贞烈庙,俗称王仙姑,内供奉王仙姑。位于青岐村郊龟山山麓,规模不大,却是烈屿地区香火最盛的庙宇。因至贞烈祠膜拜之乡民皆有必应,地方人士又称仙姑庙,1979年6月10日重建完成,正名烈女庙。
钓鱼台
钓鱼台位于保德县城西南10公里处的故城村脚下,钓鱼台为保德州人明末五省总督陈奇瑜卸官归乡后所修,凿建于清朝顺治二年。钓鱼台凿于峭壁,构体悬空,门额镌"天险雄辟"四字,门上凿以石洞,与洞相接者为吕仙祠。
名优特产
保德海红果
海红果集中分布于晋陕峡谷黄河两岸的少数地区,是一种世界罕见种质资源。海红果中富含黄酮类等物质,营养丰富,具有健脾胃、增食欲、助消化功效,号称果中钙王。海红果在保德种植面积达三万多亩。
保德红枣
保德红枣的主要品种是油枣,是山西省名枣之一,栽培历史悠久。1963年,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太谷果树研究所,根据冯玉和家谱考究保德枣树栽培史约有1100余年。
保德县产枣区,集中在沿黄河的冯家川、神山、杨家湾、韩家川等村。
这种枣核小、肉厚、糖份大,外形椭圆,大小均匀,平均个重10.2克。干枣含糖量57.85%,含酸量1.87%,糖酸比3.09%。
地方荣誉
2002年、2004年、2008年三度跻身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提升速度最快的"全国百强县"。
保德县黄河文化艺术节,2009年荣获"全国县域节庆最具潜力奖"、2010年荣获"全国十大节庆品牌"、2011年荣获"中国节庆产业金手指"奖。(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