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枚氢弹发射成功
1967年6月17日,我国在西部某地上空爆炸成功一颗氢弹。
距今天已经整整55年了。
当时这震撼世界的惊雷向世人宣告:中国任人欺凌的时代结束了!我国的原子弹、氢弹是靠自力更生研制成功的。
这次试验是中国继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在核武器发展方面的又一次飞跃,标志着中国核武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只有国家强大了,人民才能安稳地生活。
俗话说得好,可以不用,但是不能没有。有先进的武器不光可以震慑外来敌对势力,还可以让国家更有对外的谈判资本。
氢弹爆炸时,作为引爆装置的原子弹首先爆炸,产生数千万度高温,促使氘氚等轻核急剧聚变,放出巨大能量,形成更猛烈的爆炸。
但是当时的条件真的是太艰苦了,英雄们所付出的一切,这才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中国公民学习的榜样。
时间回到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作为核弹家族的一员原子弹,中国有了。但是氢弹一直是个空缺。
氢弹之父”——于敏,仅仅用了两年零两个月从第一颗原子弹试验到氢弹原理突破,其中美国用了7年多,苏联用了4年,英国用了4年半,而中国仅用了两年零两个月。这是一个让全世界为之震惊的速度!
没有留过洋,却成为了世界一流的理论物理学家;在原子核理论研究的巅峰时期,他毅然服从国家需要,开始从事氢弹理论的探索研究工作。
那是上个世纪60年代。一切从头开始,装备实在简陋,除了一些桌椅外,只有几把算尺和一块黑板。一台每秒万次的计算机,需要解决各方涌来的问题,仅有5%的时长可以留给氢弹设计。
科研大楼里一宿一宿灯火通明,人们为了琢磨一个问题,常常通宵达旦。于敏的报告,与彭桓武、邓稼先等人的报告相互穿插,听讲的人常常把屋子挤得水泄不通。
“百日会战”令人难忘。100多个日日夜夜,于敏先是埋头于堆积如山的计算机纸带,然后做密集的报告,率领大家发现了氢弹自持热核燃烧的关键,找到了突破氢弹的技术路径,形成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
1967年6月17日,罗布泊沙漠深处,蘑菇云腾空而起,一声巨响震惊世界。新华社对外庄严宣告:中国第一颗氢弹在西部地区上空爆炸成功!
过去了整整55年了,55年的今天全世界的人都为之震惊,当时想欺压我们的敌人,似乎有了顾忌,中国因为有了“两弹”,更加硬气了,我们崇尚和平,但前提是别欺负我们。
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多么硬气的一句话,这也是我们真实地写照。
裕民的事迹:
1999年,在国庆50周年群众游行的观礼台上,刚刚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于敏,看着空前壮大的科技方队通过广场感慨万分:“这是历史赋予我们每个科学家义不容辞的使命。”
2015年1月9日,于敏荣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坐在轮椅上,华发稀疏,谦逊与纯粹溢于言表。
我国国防科技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者、改革先锋……极高的荣誉纷至沓来,于敏一如既往地低调。于家客厅高悬一幅字:“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2019年1月16日,于敏溘然长逝,享年93岁。
这才是应该写入我们教科书里面的知识,他们是英雄,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们是我们的标杆,如果没有革命前辈付出的鲜血,怎么会有我们现在安定祥和的社会。
我在读大学的时候有一句话让我感慨很是深处,我们都要毕业了,在讨论以后的发展与去处,一个处在战争国家的留学生,他只是希望回去远离战争,可以好好活着。
他没要错,国家也没有错,错就错在国家不够强大,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我们现在的年轻人一定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国效力,更向老一辈英雄致敬,如果没有他们的付出就没有今天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