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清华考试出上联“孙行者”,多人交白卷,仅一人得满分

1932年清华考试出上联“孙行者”,多人交白卷,仅一人得满分

中国最大的米市在哪里?

全世界最大的渔场是何处?

欧战中哪国领土被削减,哪国得到了复兴?

用150个英语单词简单介绍一下三国志。

这是民国时期清华大学一次入学考试的题目,现代人看起来,这些题目太过简单,即使是初中生,只要努力背诵几日就可过关。

不过联想到民国时期高达90%的文盲率和连年战乱导致的书籍流失,能够知道这些知识的人也已经是不一般了。

不过,清华大学毕竟是当时中国最高等级的学府,在时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刘文典看来,这些题目虽然可以选拔人才,但过于中规中矩,无法在学生当中拉开档次。

因此1932年,刘文典决心找人重新制定考题,务必要凸显出清华的水平。

因此在1932年的清华入学考试卷上,学生们看到了这样一道考题——上联:孙行者。请考生们给出下联。

就是这一道题目,几乎让当年的考生全军覆没。

唯有一人对出妙对,连考官看了都忍不住拍案叫绝,这位考生究竟是谁?他又创造出了怎样的绝对呢?

名师出题 暗藏玄机

当年刘文典找到的出题人是陈寅恪。

陈寅恪是当时清华大学中文系的教授,也是一位出色的国学大师,像其他很多清华教授一样,陈寅恪也有出国留学的经历。

当时很多留学教授在见识了外国资本的繁华之后,回国大喊传统文化无用,全盘西化才能救中国。陈寅恪与他们不同,这位教授始终坚守中国传统文化的本位。

当时的中国由于洋务运动的惨痛失败,以及被列强殖民的无奈现实,导致许多国人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产生了排斥和蔑视的心理,认为传统文化无用。

更有甚者甚至觉得都是传统文化禁锢国人思想,才导致中国积贫积弱的现状,主张彻底抛弃国学,投入西方的怀抱。

陈寅恪对这种思想十分痛恨,一个国家如果连自己的传统思想文化都没有了,那国性何以保存。

一旦丧失国性,中华民族连思想都要被外国殖民,必将永远失去站起来的机会。

因此陈寅恪决心利用这次考试,选拔出那些真正精研传统文化的学生,为传统文化的复兴保存火种。

陈寅恪所出的题目“孙行者”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却是中国古代对联中最难的一种无情对。

要求应对者不但要对汉字的声韵、词性精准把握,还要对各类古人典故信手拈来,只有达到这两种要求的人,此有可能对出形神兼备的好对子。

在出题之后,陈寅恪也有考生答不出的思想准备,但真实的情况比他想的还要糟糕十倍。

几百名考生几乎一半人交了白卷,剩下的都在乱写一些“沙和尚”“唐三藏”之类完全驴唇不对马嘴的答案,让陈寅恪失望至极。

直到看到考生周祖谟的回答,陈寅恪才长舒了一口气。周祖谟的答卷上只有三个字——胡适之。

清贫考生 国学传人

周祖谟,北京人士。自幼饱读诗书,精通儒学。

1932年的入学考试上,周祖谟看到题目,几乎没费什么功夫就写出了答案。

而陈寅恪在看到答案后,直接告诉身边的人,以这个考试的才学,清华所有学院,所有学科,他想上哪个就上哪个。

孙行者对胡适之,千古绝对一出,立刻在清华大学甚至社会上引起了舆论轰动。

但这些舆论并不是在赞美考生的才华,更不是在对这个对子进行赏析,而是几乎一边倒地对这对师生口诛笔伐。

有的人认为新时代陈寅恪居然还要让考生对对子,这是愚昧的封建做派,与今日自由时尚之风气不符,大批陈寅恪倒行逆施。

还有人认为对对子这件事本身就是士大夫阶层无用的炫技表演,对当下救国图强的国策没有任何帮助,甚至引申说清华大学是小资产阶级学府,高高在上,与人民脱节。

而周祖谟也没能得到任何优秀评价,市面上皆是他的学问华而不实,日后难当大任的言论。

面对愈演愈烈的舆论浪潮,陈寅恪无奈登报解释,这才勉强将这一事件压了下去。而考生周祖谟对这件事根本不在意。

当初报考学校时,周祖谟同时报了清华和北大两所学校。

最终因为家境不富裕,选择学费相对便宜的北京大学,清华的纷争没有影响他分毫。

而周祖谟本人又是一位纯粹的学者,平时最大的爱好就是往返于北京各大图书馆,浏览图书古籍,进行学术研究,世俗的无聊纷争他根本不在意。

虽然没有成为陈寅恪大师的学生,但周祖谟依旧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大学毕业后,周祖谟便加入中央历史研究院,研究古代语言,对我国古语发音的形成和演变规律都有着极深的研究。

新中国成立后,周祖谟受到教育部的委托,先后编纂了《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教学大纲》等工具书,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

自己本人也在高校任教,许多的语言大师都是他的门徒,为我国汉语文化的普及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一事实也证明陈寅恪没有错,他的题目确实选拔出了真正的传统文化传承人。

行者适之 妙在何处

孙行者对胡适之,这个对联究竟妙在何处?

其实按照对联的格式规律,与孙行者搭配的词语不少,比如“祖冲之”“王引之”等,都是不错的答案。

以“祖冲之”为例,首先,孙行者与祖冲之都是人名。

而“祖”与“孙”相对,而“冲”字在古文解释中有快速向前,直闯之意。

“行”则表示在道路上行走或小跑。

两者都可做动词,而最后的“者”和“之”字,全部为虚词,孙行者对祖冲之,对仗工整,没有任何问题。

那么为什么胡适之会成为最妙的答案呢?

北宋诗人苏东坡曾写过一首诗,前生恐是卢行者,后学过呼韩退之。

卢行者是唐代一位著名的高僧,韩退之就是大诗人韩愈,这两个词都是人名,而更巧的是,“卢”字与“韩”字结合起来,恰好能构成“韩卢”一词。

《战国策》记载,韩卢者,韩之名犬也。毛色纯黑,故曰韩卢。

也就是说,卢行者与韩退之不但结构上能对仗,还能组成新的词汇,苏东坡的才学可见一斑。

陈寅恪的对联题目构思正来源于此。

因此,能与孙行者相对的词语,也必然要能够组成新的词汇。

从这一点上看,祖冲之就达不到陈老的要求了。

而“胡适之”一词,不但来源于当时的北京大学校长胡适的名字,其“胡”字,与“孙行者”之孙字更是恰好可以组成猢狲一词。

“适”字古语中有“往、至”的意思,与“行”字意义相当,最后两个字同样都是虚词,在工整对仗之上,更添了一份巧妙。

往更深层次里说,这个答案,还暗含着陈寅恪的一些小心思。

胡适本人是新文化运动的提倡者,主张废除文言文,传播白话文,为此著书立说,终日奔忙。

这就与陈寅恪先生坚守传统文化的学术观点相悖。

同时胡适此人常年留学在外,对外国思想文化吹捧不已,总是利用各种场合鼓吹全面西化思想,抗日战争之时,更是提出了将东三省割让给日本的主张。

现在许多人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就是出自其在北京大学的一次演讲。

这样一个人,自然是不可能得到陈寅恪的尊重的。

文化人的嘲讽总是要拐七八个弯才能领会到。

再对比苏东坡的那首诗与陈寅恪的对联,卢行者对应孙行者,两者都是僧人,而韩退之与胡适之的关系呢?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同时也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发起者。

当时的中国文学经历了魏晋南北朝,逐渐演化出了一种华而不实的文体。

文人在写文章时只注重句式的华丽,辞藻的繁复,却对文章中最重要的思想内涵毫不在意,导致了一大堆华而不实的文字产生。

韩愈返璞归真,主张用朴实的语言书写深刻的思想。

而胡适当时正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与韩愈在古文运动的地位相当。

两者对应,确实合适。

但在真实的历史上,韩愈的古文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不知陈寅恪先生将胡适与之对应,是否也是在暗示什么?

陈寅恪先生通过一副对联为中国传统文化找到了继承人,周祖谟没有辜负先辈的期盼,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正是这些人的努力,才让古老的中国在一次次的劫难后不失民族本性,让现代中国在当下复杂的国际纷争中不失本心,民族得已自立自强。

感恩先辈,做好自己,为国家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做出自己的贡献。

相关推荐

​献县手枪队的成长(四)

​献县手枪队的成长(四)

121

献县手枪队的成长(四) 接上文。 作者:孙谦 四、重建 1942年春,日寇华北派遣军正调集兵力,准备对冀中地区,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扫荡,妄图实现一举消灭达个地区的抗日武装力量...

​地府之旅·014调戏仙子

195

地府之旅·014调戏仙子 云仙子走后,卧室里就剩下了李云和“月仙子”两个人,而“月仙子”根本没有主动说话的意思,看来要打破沉默,还得李云这个男人来发挥呀! “呵呵!月儿,...

​“爆炸、爆轰、爆燃、燃爆”要如何区分?

171

“爆炸、爆轰、爆燃、燃爆”要如何区分? 同一起事故的新闻报道,媒体用了不同的词。是有人出了差错?是它们能互相替换?还是每个词都隐藏了一些不易察觉的事故细节? 上周三...

​中国城市|黑龙江—牡丹江

167

中国城市|黑龙江—牡丹江 牡丹江市行政区划图 地名由来 牡丹江,其实是一句满语演变而来的,“穆丹乌拉”就是她原来的名字。穆丹,在满语中的意思是弯曲,穆丹乌拉就是弯曲的...

​中国古代神话四海龙王—南海龙王

​中国古代神话四海龙王—南海龙王

127

中国古代神话四海龙王—南海龙王 南海龙王 南海龙王,名字是敖钦。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的一种习俗。作为...

​对《复仇者联盟》幻视实力的综合分析

​对《复仇者联盟》幻视实力的综合分析

139

对《复仇者联盟》幻视实力的综合分析 对《复仇者联盟》幻视实力的综合分析 1 幻视是妇联2中的一大亮点,他的躯体原本是奥创期望的终极形态(可预知的阶段,不排除将来继续净化...

​运城公积金查询 运城公积金查询个人账户查询

​运城公积金查询 运城公积金查询个人账户查询

117

运城公积金查询 运城公积金查询个人账户查询 中金网11月21日讯 , 在办理公积金贷款时,很多人总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下文就为大家详细介绍运城公积金贷款条件、运城公积金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