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知识!中国人庆祝五一劳动节的由来原来是这样的!
五一劳动节,是当代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的五月一日,全国各地都要举行隆重庆祝活动,工人阶级成为节日的主角。但是,中国人过去并没有专门为工人阶级设立节日的传统,五一劳动节的由来还需从百年前的历史剧变说起。
一切要从1919年5月4日的"五四运动"讲起。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虽然作为战胜国参加了巴黎和会,但华盛顿政府却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利权强加给日本。这一决定在中国知识分子心中引起了极大愤慨,孕育了猛烈的爱国主义运动浪潮。1919年5月4日,数千名北京学生手持"外争主权,内肃国民"的标语,聚集在天安门广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虽然这场运动遭到了残酷的镇压,但它却开启了中国人追求独立自由的新阶段。
五四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之一陈独秀在1920年创办了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刊物《新青年》,并于1921年亲自参与在上海创建了中国共产党。这个年轻的党组织高度重视工人的革命觉悟,很快在中国北方工人中赢得广泛支持。1924年5月,中共发起工人代表大会反对军阀,掀起了著名的"五卅运动"。虽然遭到了惨烈镇压,但促使了北洋政府颁布临时工厂法,标志着中国工人运动取得的重大进步。
1927年4月,共产国际发出了庆祝"劳动节"的号召。此前,1889年在法国、德国等西欧资本主义国家,过5月1日这一天已经具有传统,被称为"国际劳动节"。经过多年的劳工斗争,国际劳工团体决定从1890年起,世界上的工人都要在5月1日停工游行,以示对完全彻底地解放全人类劳动的渴望。
1923年的共产国际于是正式宣布,每年的5月1日为国际劳动节,在反资本主义和争取无产阶级利益的长期斗争中,它已经成为象征性的重要节日。而在国民革命军受到北伐战争双方相持阻力的1927年5月1日,位于汉口的中共湘鄂赣区委会组织了庆祝活动,成为在中国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的最早记录。
1927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驱逐了共产党人,中国陷入长期内战时期。在随后的十年中,中国工人阶级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度过。直至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才开始在武装力量庇护下的根据地重建工人运动。在八路军和新四军根据地,五一国际劳动节不仅得到普遍庆祝,还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团结工农群众支持革命的重要日子。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就开始着手恢复和建立劳动节的传统。1950年4月28日,政务院发出关于"劳动节放假的通知",明文规定1950年5月1日为"劳动节",全国总工会发出了"五一国际劳动节倡议书",号召全国工人学习先进典型。第二年,人民日报就以重要篇幅刊发了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贺词和文章。从此,五一国际劳动节就确立为新中国最隆重的传统佳节之一。
在新中国五十年代,劳动节期间曾经多次举行巨大规模的工农兵联欢会、游行示威和健身体育活动,成为动员工农群众立志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契机。1958年5月1日,更是有高达750万人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集会游行,创造了世界纪录。而在文革时期,五一遭到严重破坏,甚至有几年连庆祝活动都没有。直到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劳动节庆祝活动才开始恢复。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五一的内涵和形式又发生了新的变化。这一天不仅是工人阶级的节日,也渐渐成为全体劳动者的节日,成为人们缓解生活压力、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的长假日。现代社会,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大家都会利用这个节日外出旅游、探亲访友,过一个愉快而有意义的长周末。
从1919年5月4日的爱国运动,到1927年5月1日湖北地区的庆祝活动,再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全国性节日,中国人庆祝五一劳动节的传统在近现代百年激荡中渐次形成并不断发展。这一传统的由来,见证了中国工人阶级从最初的觉醒,到成为新中国领导核心的伟大历程,也折射出新中国劳动人民当家作主、共享发展成果的历史趋势。如今,五一已不仅是工人阶级的节日,更是全体劳动群众的节日,我们应当铭记并珍惜这份由来已久的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