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下年轻人为何有“出家”的念头?
近来和几位朋友聊天,让我感到莫名的诧异,大家都问我,有过“出家”念头没有,我打趣说:“你们是不是看到王菲出家凑热闹 ?”,大家一脸狐疑,我知道多数人被“现实”打败了,什么是现实?一般人所说的现实,只是代表世俗的生活方式和追求。比如结婚、成家、生子、工作,赚钱。按这一方式生活,便是积极的人生。而出家人却将这些通通放弃,于是,人们便觉得出家是逃避现实。事实上,出家人虽然放弃了世俗生活,但有更高的人生追求,那就是追求真理、追求智慧、利益众生。这些难道不是人生的现实吗?怎么能说出家是逃避现实呢?这样的矛盾让我总是感到不解,甚至有一段时间,当我无法回答朋友们的疑问时,我才明白,生活总是变换,因为生命多数时候无解!
如今在社会上很多人对出家人特别轻视,好象在他们的眼目中,出家人都是因为人生不得意受到各种打击或者是生活上走投无路,才选择逃避现实出家为僧这条灰色道路。其实这正表明他们根本不懂得历史,我们且不说出家人本身所具有的功德及其内在的证悟境界,仅仅就民族文化交流来看,出家人对人类社会就写下了不可磨灭光辉灿烂的一页。比如中国与印度的文化交流史上,唐代的玄奘法师,在印度求学时曾受到了当时全印度举国上下的尊敬。法师返国时,唐朝太宗皇帝也亲自出迎,并希望法师出任大臣,但被玄奘法师婉言谢绝,后法师圆寂时,朝野送葬者竟达数万人。玄奘法师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实为罕见,所以鲁迅先生也赞叹玄奘法师为中国历史上堪称“民族脊梁”的优秀杰出人物。又比如唐朝的鉴真和尚,六次东渡日本,将中国的佛教及建筑、雕刻、文学和医药等先进文化毫不保留地带到日本,对日本文化的各个方面起到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被日本人民尊为“日本医学之祖”、“日本文化恩人”、“日本律宗太祖”、“盲圣”。又如九华山地藏菩萨金乔觉,原为古新罗(即今韩国)王子,于公元741年来华弘扬佛法,人们称其为地藏菩萨化身,故其驻锡地九华山遂作为地藏王菩萨道场,而成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又如安世高,原是安息国的太子,后把王位让与其叔,自己出家为僧,于公元148年来华,是中国佛教译经事业的奠基人。
在中国近代则有弘一大师,早年曾留学日本,把西方的音乐、美术、戏剧等引进中国,后出家为僧成为著名律宗大德。又有法尊法师,早年不畏艰辛,进藏学习密法,后从事藏传佛教的研究与翻译,为藏汉文化的交流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在当今的世界上,则有新加坡的演培法师,在美国的宣化上人,台湾省的星云法师等等在全世界不辞劳苦地广为传播佛教文化,因而受到国际人士的广泛敬佩。其实在世界文化交流史上,还有很多这样的优秀人物,他们作为佛门的高僧大德,为世界文化交流、增强民族的团结和国际间的友好往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所以,历史上有很多的出家僧人们,不仅以自己无上的悲愿与顽强的精神,利益了无边的众生,不仅为自己的祖国赢得了巨大的声誉,为本国人民所钦敬,成为本民族历史上引以为豪的人物,而且也同样受到其它民族和人民的极大尊敬与爱戴,至今仍活在人们的心中,为各民族的人民所缅怀纪念,从而成为各民族世代友好和文化交流的永恒动力。
比如反映弘一大师波澜壮阔一生的事迹被人们编成了电视连续剧,有四家电视台争相放演。1980年作为日本国宝的鉴真大师像,由专机运送到大师的故乡江苏扬州,进行了为期7天的展出,瞻仰者达17万余人,此后,还在北京的中国历史博物馆和法源寺两处展出了16天,当时任全国政协主席、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还特意撰文,高度评价鉴真为中日友好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又如西安“玄奘三藏法师院”的建设也得到了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支持,内设有玄奘纪念堂、玄奘事迹陈列馆和讲经堂;玄奘法师的部分灵骨在本世纪还被迎往到日本供奉,1955年经周总理同意,我国政府又分赠部分法师灵骨与印度政府,安放在法师当年留学的那烂陀寺。1998年,由198人组成的台湾省玄奘法师舍利奉迎团也来到北京访问,准备迎请玄奘法师顶骨舍利到台湾省供奉在三藏纪念塔内,希望让玄奘法师的光芒永远照耀全台湾省所有人士的心,台湾省也创办有玄奘大学,就是为了玄奘法师的精神能够永远活在学子们的心中。
现在很多人出家确实是逃避的,根本没有一个正确的发心就出家了。有的人是走进绝望了才出家的,还有的人出家就是为了找个养老的地方,这就是逃避。真正的出家不是逃避,而是面对。他要面对什么?他要面对死亡,出家是为了解脱死亡之苦;他要面对众生,出家是为了更好的度化众生,所以我只告诉我的朋友,你们所谓的出家,只能算是逃避,不是真正的想要“出家”。人生当中生老病死是大事,人人都要面对,出家就是要面对这些,不是为了逃避。有生就有死,每个人都要面对死亡,谁也逃避不了,但是我们可以做好准备,死魔来了我不会心慌害怕。密勒日巴尊者说,他最开始害怕死亡,跑到山上,然后修无常;无常修好以后,他对死亡的畏惧就没有了。
真正出家人,有生而不受生苦,有老而不受老苦,有病而不受病苦,死亡来临而不受死苦。他就是为了摆脱生老病死之苦而出家的。这样的出家人就不是逃避,而是面对,面对大事。我为了如实地去面对生老病死,如实地去超越生老病死,虽然有生老病死的显现,但是我可以超越他,我可以不受它的影响,不受它的痛苦。我们说佛涅槃,说上师圆寂,这都是一种形容。没有痛苦的死亡,非常平静、快乐的离开这个世界,圆满的结束自己的人生,这叫涅槃、圆寂。
有的人在世俗社会里很辛苦,压力很大,总以为选择出家就可逃避问题。其实之所以有这些世俗的问题,最根本原因还是他自己的性格和价值观问题。如果出家只是想要逃避问题,那么开始他是因为什么而出家,最后也会因为同样的原因而无法安心出家。一个人的性格和人生价值观会不断在各个情况面前重演,一而再地造就他的人生和命运。你无法逃避的其实是你自己,你自己的性格和价值观。除非你真的能够因为出家而改变自己的性格和价值观,那么的确会有不同的人生前景。但真是那样,话说回来,如果你能够改变自己性格和人生价值观,即使不出家也一样会有不同的人生前景。剃除须发,本身也许只是一个形式,一个人不是出家了就完成了。你还要看看出家后还有多少事情要去努力承担。出家后要继续读书,要伺候别人,要早起念经,要做很多事情。出家才最是一件有头有尾,有恒心,不忘出家初心,才能做好的终生大事。一个人不能忍受世间的辛苦烦恼,大概也是一样无法忍受出家的任重道远。对于这样将出家当成“象牙塔”的想法莫非又是一朵中国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