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步兵148-160师沿革
作者: 逍遥侯
来源:建国后军步兵师的发展(2011年版)之十
版权归作者.如侵告删
步兵第148师——1949年1月由长春起义的国民党60军182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0军第148师,下辖第442、443、444团,师长白肇学,政治委员陈一震。南下后参加了鄂西战役、成都战役。1950年10月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48师入朝,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第一、二、三、四次战役。在第三次战役中,解放汉城。在第四次战役中,在汉江两岸顽强抗敌50昼夜,沉重打击和消耗了敌有生力量,保证了志愿军主力休整、集结和粮弹补充,为准备实施战役反击争取了时间,1951年3月回国整补,同年7月,第二次开赴朝鲜,担负西海岸防御、抢修机场等任务,参加过登陆大和岛战斗。第443团4连、第444团4连分别被授予“能攻能守第四连”、“修理山连”荣誉称号。1953年10月,以师炮兵营为基础组建师炮兵团(曾用炮兵528团番号)。1955年4月回国,恢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48师番号。1960年4月改称陆军第148师,1967年5月从东北移防四川。1979年2月参加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歼敌779人,战后中央军委授予442团5连副连长夏柱玉 “战斗英雄”、442团5连“坚守英雄连”称号。1985年9月148师撤消,师部改为陆军第13集团军炮兵旅旅部,443团划归38师,442、444团和炮兵团撤消。
部分主官简介:
白肇学 曾任国民党军第60军182师师长。1951年转业,曾任云南省人民政府参事、省政协委员、民革云南省委常委
陈一震大校 曾任旅大警备区政治部副主任
高星耀 曾任陆军第50军政委
白 泉中将 曾任昆明陆军学院院长
高树春少将 曾任陆军第50军政委、四川省军区政委
肖怀枢中将 曾任兰州军区副政委
杨增彤 曾任148副师长兼参谋长、成都军区参谋长
步兵第149师——1949年1月由长春起义的国民党60军暂编第21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0军第149师,下辖第445、446、447团,师长陇耀,政治委员李桂林。南下后参加了鄂西战役、成都战役。1950年10月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49师入朝,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第一、二、三、四次战役。在第三次战役中,解放汉城。在第四次战役中,在汉江两岸顽强抗敌50昼夜,沉重打击和消耗了敌有生力量,保证了志愿军主力休整、集结和粮弹补充,为准备实施战役反击争取了时间。白云山阻击战中,447团与美军第25师激战11昼夜,顶住敌两个团的轮番进攻,以344人伤亡的代价,毙伤俘美军1400余人,胜利完成阻击任务,为主力部队争取了宝贵的时间,第50军经志愿军总部批准,授予该团“白云山团”奖旗。在众多志愿军参战部队里,享有如此殊荣的团级单位,仅此一家。1951年3月149师回国整补,同年7月,第二次开赴朝鲜,担负西海岸防御、解放朝鲜西海湾诸岛的战斗以及抢修机场等任务。1953年组建师炮兵团(曾用炮兵529团番号)。1955年4月回国,恢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49师番号。1960年4月改称陆军第149师,1967年5月从东北移防四川,1969年与驻西藏陆军52师对调防务和番号,陆军第149师改称陆军第52师。1985年9月整编为山地步兵第52旅。
部分主官简介:
陇 耀 曾任国民党军第60军暂编第21师师长。后历任重庆第二步兵学校物资保障部副部长、四川乐山地区专员公署副专员等职。
李桂林少将 曾任后勤学院政治部副主任
刘伯堂大校 曾任成都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离休后享受副兵团职待遇)
赵宗岐中将 济南军区司令员,曾任14、13集团军军长、济南军区参谋长
我军历史上陆军第二个149师的番号出现在1969年12月,西藏陆军52师调入四川后,改番号为陆军第50军第149师。
(详见步兵第52师)
步兵第150师——1949年1月由长春起义的国民党60军暂编52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0军第150师,师长李佐,政治委员李冠元。1949年8月撤消番号,部队补入148、149师。
主官简介:
李 佐大校 曾任国民党军第60军182师副师长,后历任陆军第50军副军长、成都军区后勤部副部长
李冠元 曾任东北4纵队10旅政委。后济南军区后勤部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交通部广州海运管理局党委书记
我军历史上陆军第二个150师的番号出现在1949年9月,师长王家善,政治委员李冠元。该师前身是1948年2月25日在营口起义的国民党军暂编58师,先后使用辽东军区独立8师、辽东军区独立5师番号。1949年2月改称第167师,9月改为150师。随50军入朝后共歼敌4517人,曾于1951年4月回国,6月再次入朝,1953年10月,组建师炮兵团(曾用炮兵530团番号).1955年4月回国,恢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50师番号。1960年4月改称陆军第150师,1964年12月改编为辽宁省军区独立师,1982年由辽宁省调内蒙古自治区赤峰,改编为赤峰守备区守备11师,1992年随赤峰守备区撤编。
部分主官简介:
王家善 曾任热河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1955年转业到地方,曾任辽宁省政协副主席
我军历史上陆军第三个150师组建于1967年11月,陆军第50军调防四川后以成都军区独立步兵1、5、10、12团、独立步兵营和独立高炮营为基础组建该军第150师,下辖第448、449、450团,炮兵530团。以成都军区步兵1、10团为基础改为448、449团,步兵5团和独立步兵7营(欠2、3连)改为450团,步兵12团(欠机炮2、3连,4、9、10连)改为炮兵530团。1977年4月,中央军委授予步兵第450团7连“松潘抗震救灾模范连”的荣誉称号。1979年2月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战后448团1营机枪连给养员肖家喜被中央军委授予“钢铁战士”荣誉称号。1985年9月整编时撤消150师番号,师机关改编陆军第13集团军高炮旅机关,下属4个团均撤消番号。
步兵第151师——1948年11月,东北野战军独立第10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8军第151师,师长赵东寰,政治委员蔡明。独立第10师于1948年1月由原辽吉军区第2军分区机关及辽吉军区第1军分区第13团、第2军分区第16、18团改编组成。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进军中南及滇南战役。1950年3月,进驻广西,兼龙州军分区。1951年3月,免兼龙州军分区,改称第48军第142师。该师前身是1948年1月11日由原辽吉军区第2军分区改编组成的东北野战军独立第10师,1948年11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8军第151师。1952年4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第11师,隶属中南军区公安部队司令部建制领导,辖公安第31、32、33团。除少数兵力执行看押湘、鄂两省劳改任务外,大部兵力分驻韶关以北粤汉铁路沿线,执行剿匪肃特和“三防”任务。12月,公安第32团赴朝参战,脱离师的建制。1953年1月,移防粤东沿海,进驻黄岗、大埕半岛、南澳岛、达豪、海门等地,执行海边防守备任务。师部驻汕头,兼汕头警备司令部。1954年9月,隶属中南军区公安部队部兼广东军区建制领导。1955年,师及31团番号撤销,31团改称南澳守备团;33团改归公安第9师建制;师部及直属队调海军旅顺基地,师部改编为海军航空兵第5师师部。
部分主官简介:
赵东寰少将 曾任军委特种工程指挥部副司令员兼参谋长
蔡 明 曾任广西军区政治部干部部部长
曹灿章少将 曾任广西军区副司令员
杜西书少将 曾任北海舰队副政委
步兵第152师——1948年11月,东北野战军独立第7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9军第152师,下辖第454、455团、456团,师长罗华生,政治委员邱子明。独立第7师于1948年1月由松江军区独立第1、2、3、4团改编组成。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进军中南战役。1949年12月兼南宁军分区,1951年3月,南宁军分区改称宾阳军分区。1952年8月,152师免兼宾阳军分区,师直一部与454、456团调归武鸣军分区,455团改为广西省军区警卫团。152师师部大部奉调海南,改组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林业工程第1师师部,师长曾庆祯,政委王昌虎,海南军区独立第26、第27、第28团调归该师建制,并依次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林业工程第1、2、3团。10月,该师与华南垦殖总局所属海南垦殖分局合并。1954年2月,林业工程第一师集体转业,各团分别为国营橡胶农场,师部改为海南农垦局。
主官简介:
罗华生少将 曾任铁道兵副司令员
邱子明少将 曾任铁道兵副政委
步兵第153师——1948年11月,东北野战军独立第1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0军第153师,师长管松涛,副政治委员马毅之(政委当时未任命,后蔡炳臣任政委)。该师前身是1948年2月以辽宁军区第1军分区机关及所属第4、第8团为基础组建的辽宁军区独立第4师,同年4月改称东北野战军独立第1师。参加辽沈、平津、解放武汉等战役战斗。1949年6月调归武汉警备司令部建制。1950年9月改编为公安第9师,11月兼武汉警备司令部。1952年2月,开赴鄂、豫两省执行看押劳改犯任务。1953年1月,移师粤东沿海,进驻惠阳、海丰、陆丰、惠来县,接替公安第10师,担负海边防守备任务。1955年7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军边防第9师,辖边防第25、26、27、33团。1956年3月,改编为守备第5师,辖1个步兵团,6个机炮营,改归广东军区建制领导。4月改称机炮第5师,8月,改称守备第9旅。1957年5月,合并于合浦军分区,部队改编为守备第13、14团。1959年4月,合浦军分区番号撤销,组建守备第24师,归第55军指挥。1956年3月,公安军边防第9师第25团团部扩组为守备第1师师部。所辖8个机炮营,分别由边防第25团、第33团和41军抽调的建制分队组成,归41军领导指挥。1956年4月,改称机炮第1 师;8月,改称守备第22旅。1957年5月,并入汕头军分区,部队整编为守备第1、2、3团,1959年4月,由汕头军分区分编组建守备第22师,辖守备第1、2、3团,编成后交归41军领导指挥。1961年4月,守备第22师番号撤销。1956年3月,公安军边防第9师第26团团部扩组为守备第2师师部。所辖15个营,分别由边防第26、27团和42军抽调建制分队组成,归42军领导指挥。1956年4月,改称机炮第2师,8月,改称守备第23旅。1957年5月,并入惠阳军分区,部队整编为守备第4、5、6、7团。1959年4月,惠阳军分区撤销,4个守备团组建为守备第23师,转隶42军。1961年4月,守备第23师撤销,改建为特种兵部队。
部分主官简介:
管松涛少将 曾任高级炮兵学校副校长
蔡炳臣少将 文革中曾任湖北省军区独立师政委。后曾任铁道兵政治部副主任
步兵第154师——1948年11月,东北野战军独立第2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1军第154师,师长左叶,政治委员曹传赞。独立第2师于1948年4月由辽南军区第5军分区机关及辽南军区第4、第5、第7团组成。参加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进军中南战役。辽西会战中,独2师在台安的阻击,使国民党军大为慌乱,误以为遭遇我主力部队,遂变南下营口撤退为改而向沈阳撤退,为我军主力全歼敌9兵团创造了有利条件。1950年1月,154师调归广西军区,兼梧州军分区。 1951年6月,梧州军分区撤消,由154师师部重新组建第49军军部(1952年1月,第49军军部调归空军,后改为空军第3军军部。1985年10月空3军军部改编为空军大连指挥所。1993年9月,又改称空军大连基地,2003年体制编制调整以后,改称空军大连指挥所)。
主官简介:
左 叶 曾任第54军副军长,后转业到地方工作,曾任中国农科院副院长、农业部顾问
曹传赞少将 曾任解放军体育学院政委
步兵第155师——1948年11月,东北野战军独立第9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2军第155师,师长廖仲符,政治委员钟民。独立第9师于1948年1月由龙江军区警卫第1、2、3团、嫩江军区独立第3团组成。曾参加辽沈、平津、鄂西、进军川东等作战。1950年4月师部改为炮兵第8师师部(2003年缩编为陆军第26集团军炮兵旅),部队编入中南军区运输司令部。
主官简介:
廖仲符少将 曾任广州军区副参谋长
钟 民 曾任中共赣南区委第二书记、赣南行署主任
步兵第156师——1948年11月,东北野战军独立第6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3军第156师,师长邓克明,政治委员钟人仿。独立第6师于1948年1月由吉林军区吉东军分区机关及独立第3、第6团,吉南军分区第71团组成。这是一支以朝鲜族为主的朝汉族混合部队,其中466团前身为原太行山朝鲜革命军政学校的干部和学生为骨干组成的朝鲜义勇军第五支队一部,1946年1月与延边警备1团合编为朝鲜义勇军第15团。后改称吉东警备1旅2团、吉东军分区独立3团、东北独立6师16团。该团除2连两个排是汉族官兵外,均是朝鲜族官兵。 467团前身为延边警备6团、吉东警备2旅5团、吉东军分区独立6团、东北独立6师17团。该团1营为汉族官兵,2、3营及团直均为朝鲜族官兵。468团前身为东北民主联军第24旅71团、吉东警备2旅71团、吉南军分区71团、东北独立6师18团。该团除团直警卫连为朝鲜族官兵外,其余全是汉族官兵。该师组建后,参加了辽沈、平津、渡江等战役战斗。1949年6月25日,156师师直及468团组建九江军分区,466、467团组建南昌军分区。1950年2月,奉中央军委的命令,156师朝鲜族官兵4500余人在南昌集中,于22日启程,由原156师朝鲜族副师长全宇率领去朝鲜,后被编为朝鲜人民军7师(朝鲜战争开始后改为12师)。
主官简介:
邓克明少将 曾任福州军区副司令员
钟人仿少将 曾任装甲兵副司令员
步兵第157师——1948年11月,东北野战军独立第12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4军第157师,师长曾敬烦,副政治委员于英川。独立第12师于1948年9月由辽北军区第13、14、15团和独立第6团组成。参加辽沈、平津、湘赣、广东等战役战斗。1949年6月调归江西军区建制。1949年7月,157师师直1/3干部和471团组建袁州军分区。8月,157师师直2/3干部和469、470团重新组建上饶军分区。1952年9月,袁州军分区与南昌军分区(只有番号,无机关)合并为新的南昌军分区(机关为原袁州军分区机关)。1959年2月,南昌军分区改为宜春军分区,机关从南昌移驻宜春至今。1952年9月,上饶军分区与浮梁军分区合并改称鹰潭军分区,同年12月复称上饶军分区至今。
主官简介:
曾敬烦少将 曾任湖南省军区副司令员
步兵第158师——1948年11月,冀察热辽独立第4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5军第158师,师长李道之,政治委员王晓生。独立第4师于1947年11月由冀东军区第17军分区机关及12军分区61团、14军分区警备2团、15军分区警备2团组成。参加辽沈、平津、衡宝等战役战斗。衡宝战役后,进驻湖南邵阳,执行剿匪任务,脱离军的建制,归第12兵团指挥。1950年1月,移师广西宜山,兼宜山军分区。4月,移防广州,接替第132师执行广州城市警备任务,转隶广东军区。9月,兼广州警备司令部。10月,改编为公安第10师。1952年1月,与广东省边防局合并,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第10师兼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广东省边防局。部队担负海边防守备任务。1955年7月,改称公安军边防第10师,1956年3月改编为守备第3师,改归广东军区建制领导。4月,改称机炮第3师。8月改称守备第10旅。1957年5月,合并于佛山军分区,部队改编为分区领导的守备第8、9、10团。1959年4月,佛山军分区分编组建守备第10师,隶广东军区,辖守备第37、38、39团及第1、2、3、5海上巡逻队。12月,守备第39团和守备第37团的大、小横琴岛守备连及4个海巡队,全部拨归万虎要塞区建制领导。1961年4月,守备第10师番号撤销,除守备第38团第3营扩编为1个团,仍称守备第38团,归省军区建制领导外,其余全部划归海军建制,组建海军第7研究院。
主官简介:
李道之少将 曾任辽宁省军区政委
王晓生大校 曾任中南军区公安部队干部部部长
步兵第159师——1948年11月,冀察热辽独立第7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6军第159师,师长陈宗坤,副政治委员曾凡有。独立第7师于1948年2月由平北军分区直属队及热西、察东、平北军分区独立团组成。参加辽沈、平津、进军中南等战役战斗。1949年7月159师调归湖南军区建制,师部带475、476团组建长沙军分区,9月,长沙军分区机关分出一部和477团组建益阳军分区。
主官简介:
陈宗坤少将 曾任广州军区副参谋长
曾凡有少将 曾任国防科委后勤部政治委员
步兵第160师——1948年11月,东北野战军独立第8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7军第160师,师长王明贵,政治委员邹衍。独立第8师于1948年1月由合江军区警卫团、独立第1团、牡丹江军区独立第1团等部组成。参加过辽沈、平津战役。1949年3月调归平津卫戍司令部,改称第207师,8月30日,接替第208师担负的市内警卫勤务。1949 年9 月改为中国人民公安中央纵队第1师,担负党和国家中央机关、中央首长的安全警卫和维护北平治安等任务。1950 年11 月初,公安中央纵队奉命撤销,第1师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部队。1952年11月1日,公安第1师入朝,接替了公安第18师的任务。1955年3月该师回国,改编为第1机炮师,1956年6月调归第3兵团建制。1957年9月改番号为守备2师。1985年缩编为旅大警备区守备第2旅。1992年与旅大警备区守备第1旅缩编组建沈阳军区海防团。
主官简介:
王明贵少将 曾任黑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
邹 衍少将 曾任沈阳军区副政委
1949年3月,东北军区整训1师(1948年12月以原松江军区4个独立团(新兵团)为基础组建)改称步兵第160师,归47军建制,师长朱子修,政治委员李信。1949年5月,步兵第160师划归湖北军区建制。8月,该师划归湖南军区建制。9月,湖南军区将步兵第160师师部大部及步兵第479、第480团和湘西游击队一部合编成立常德军分区。
主官简介:
朱子修 曾任常德军分区司令员
李 信少将 曾任炮兵副政委
1969年12月,陆军第54军130师改称陆军第160师。以后发展见“步兵第130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