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春到底是怎么死的
原创文章,转自公众号“醉解红楼”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感恩
元春是一个决定贾府命运的人,她当选贤德妃,使贾府原本已经趋于衰败的命运瞬间繁华似锦,烈火烹油,于是热热闹闹上演了一出元妃省亲,而贾府也因为这次省亲接驾,耗尽元气,形成巨额亏空,在元妃死后,很快就一败涂地!
01
关于元春,最大的谜团是元春是怎么死的?
人人都知道元春之死是贾府破败被抄家的序幕,但其死因却是众说纷纭。元春的死因大致可以分为正常死亡和非正常死亡两种。如高鄂续书所写,元春是年纪大了开始发福,慢慢得了痰症,最后病死了。这属于正常死亡,但是大部分人都不赞同这种说法,因为在红楼梦一书的前八十回里,有非常具体的暗示,暗示元春之死另有缘由。
其一是在元春的判词中,只见画着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也有一首歌词云: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
现在大家经过多年的考据,都知道虎兔相逢大梦归,指的是康雍朝政权更替正是虎年和兔年的交接时间,在这个阶段大梦归,就是黄粱梦断,南柯梦醒的时候,元妃的贵妃做到头了,不仅尊位不保,还丢了性命。
先王故世,后王接替,没有发生政治动乱,为何会有人因此而送命?比较有可能的是后王铲除异己分子。
事实上,历史上的雍正继位,确实是一个血雨腥风的时期,雍正分多年分多步骤逐渐铲除了异己分子,免去江山不保的威胁,曹家也是这个过程中的受害者。康熙朝的储位争夺确实是太残酷了,积累了很多年的问题,十几位皇子,个个都是如龙似虎,并无弱兵,所以争夺是异常激烈。
一旦大局落定,在位的不敢掉以轻心,唯恐得而复失,在野的虎视眈眈,意图在大势未去之际及时翻盘。雍正不铲除异己是不可能的,这个和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是同一个道理。对手太强大,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啊。
元妃,因为不是新的继位者一派的势力,自然是要被铲除或者是被边缘化的。可是,一个贵妃,能怎么去除呢?让她继续在宫里当老贵妃,意味着这一股势力还存在,和她相关的朝廷中的势力也就会还在,可是削为平民又没有理由,除非她本人确实存在问题,但是以元妃的谨慎,她不会有什么错处。那么元妃到底是如何被赐死的?我们再看书中给出的其他信息。
02
其二,在演绎诸人命运的十二支红楼仙曲中,关于元春的一支是〔恨无常〕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拋。荡悠悠、把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这段话很能体现出元妃之死肯定不是发福致病,而是很突然,很被动,很无奈的死法。
你看,眼睁睁、把万事全抛,是说死并不是元妃所愿,但是她别无选择,只能眼巴巴看着自己将死的命运被决定而没有还击的力量。
荡悠悠、把芳魂消耗,是说元妃的死多半是自缢而死或者是他人缢死,是有一个缓慢痛苦的死亡过程的。
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这句是说,元妃的死从决定到执行,很快,决定得很突然,执行的也很迅速,根本就没有昭告天下的过程。
所以,元妃的死,是非自然死亡,但是绝对不是因为叛乱之类的轰轰烈烈的事件,而是非常突然非常诡异的宫闱斗争,但是元妃的死本身不应该对贾家败落负责,她不是导火索。
只不过元妃死后,贾家原本可以依附可以凭借的靠山没有了,原本就已经腐朽不堪的生存方式自然会给他们带来祸患,败落就成为自然而然的结果了。
03
其三是在第十八回元春省亲的时候,元春亲自御点了四出戏,其中第二出《乞巧》,脂砚斋明确旁批,伏元春之死。
这出戏讲的是什么呢?这出戏出自《长生殿》,《长生殿》是清初剧作家洪升所作的剧本,取材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和元代剧作家白朴的剧作《梧桐雨》,故事描写唐玄宗宠幸贵妃杨玉环,终日游乐,将其哥哥杨国忠封为右相,其三个姐妹都封为夫人。但后来唐玄宗又宠幸其妹妹虢国夫人,私召梅妃,引起杨玉环不快,最终两人和好,于七夕之夜在长生殿对着牛郎织女星密誓永不分离。《乞巧》讲的就是七夕之夜的情节。
单独来看,这一段仅仅是描写玄宗与杨妃忠贞不渝的爱情,但书中没有涉及的是《长生殿》中剩余的关键情节,这才是作者含而不露要暗示的内容。所谓以局部喻全体。
由于唐玄宗终日和杨玉环游乐,不理政事,宠信杨国忠和安禄山,导致安禄山造反,唐玄宗和随行官员逃离长安,在四川马嵬坡军士哗变,强烈要求处死罪魁杨国忠和杨玉环,唐玄宗不得已让杨玉环上吊自尽。
杨玉环死后深切痛悔,受到神仙的原谅,织女星说:“既悔前非,诸愆可释”。
郭子仪带兵击溃安禄山,唐玄宗回到长安后,日夜思念杨玉环,闻铃肠断,见月伤心,对着杨玉环的雕像痛哭,派方士去海外寻找蓬莱仙山,最终感动了天孙织女,使两人在月宫中最终团圆。
如果这出戏如脂砚所说,是预示元春之死,那么至少可以得到的信息是,元春是因为政治斗争死的,是因为皇帝而死的,并不是简单的发福老死。
那么元春到底是怎么死的?
04
首先可以肯定在曹雪芹笔下不存在任何叛乱,就是曹雪芹原本的后半本书里也不可能有叛乱或者政权争夺的内容,这和曹雪芹一贯的笔法不符。
从开篇第一句话开始,曹雪芹就是歌颂太平盛世,圣贤君主,在书中每每提及,都是一片颂扬。因为雍正和乾隆朝文字狱非常厉害,尤其是乾隆朝,文人中因为不当诗句被杀被赐自尽的很多,而且多是被揭发的,也就是作品流传出去,被看到的人举报给官府了。
所以如果曹雪芹有任何提及政权争夺的文字都难免身陷囹圉,甚至被赐死。
更何况当时曹家还是罪家,这样做简直是自找不痛快。
很多人看到曹雪芹曾经用唐明皇和杨贵妃马嵬坡的事情来影射元春之死,就猜测元春是涉及到政权斗争而死,其实不然。就算曹雪芹胆子比斗还大也不敢这么写。所以曹雪芹的书中不会有政权争夺,或者是叛乱,但是可以写到正常的政权更替。
其实唐明皇和杨贵妃的马嵬坡之别也可以认为是政权更替前后发生的变故。唐明皇把杨贵妃赐死保命,之后脱离险境也就禅位给儿子,不再过问政事了。
05
我觉得《红楼梦》比较合理的写法是先王去世,南安王继承皇位,在清除宫内异己势利的时候,殉葬是最有效最快捷最保险的办法,而且对方毫无还手之力。
所以南安王将先王的重要妃子赐死以殉先王。
元春自然也难逃殉葬的命运,因为她本来就无所出,先王死后她就完全失势了。
元春被赐死后,贾府的诸位国舅老爷们自然也就没有了依靠,如同杨国忠,成了罪臣。其实在曹雪芹的前八十回里点过,提醒看客不要以为只有宝玉才是国舅。
你看凤姐给送林黛玉到姑苏奔丧院道回来的贾琏接风,就称贾琏为国舅老爷,所以贾珍贾琏等其实都是国舅老爷的位置,所以他们平时的所作所为,也堪比杨国忠,元春死后,获罪的国舅老爷自然除了宝玉还有他们!
06
在满清旧俗中,有殉葬的礼仪,太祖努尔哈斥,皇太极以及顺治帝福临都有妃子殉葬,一般殉葬的人都是无子的妾,无子的嫡妻或者有子的妾可以豁免。
努尔哈斥的嫡妻大妃阿巴亥生有三子也被殉葬那纯粹是政治斗争的缘故。
在满清旧俗中,殉葬的人是被家人用弓箭射杀或者是用弓弦绞杀,如果不想死可能还会被掐死。
对照书中的元春,她是贵妃,不是皇后,所以不是嫡妻,她也没有生子,而且元春的判词图画中,就悬有一张弓,上面还挂有一个香橼,并且香橼是挂在弓弦上的,这不就是用弓弦割着香橼吗?可以说触目惊心!
元春的死,殉葬是最合理也最保险的说法,其它如病死或者是叛乱被赐死都是不靠谱的。
殉葬,好一点的说法是,为了让殉葬而死的人和先皇在地下再团圆,再续前情。你看所伏之戏乞巧中,说唐玄宗回到长安后,日夜思念杨玉环,闻铃肠断,见月伤心,对着杨玉环的雕像痛哭,派方士去海外寻找蓬莱仙山,最终感动了天孙织女,使两人在月宫中最终团圆。
这里其实也是一种暗示,既然唐玄宗和杨玉环可以在百年之后再团圆,焉知元妃不是被安排和先皇在地下团圆?殉葬,其实也是殉情,殉夫,这些都是非常好的理由和借口,能体面地除去异己而不落口实。
07
为什么推测是南安王继位呢?这里面有个缘故,南北是对立的,北静王既然是贾府一派的,又是历史上康熙朝皇子八贤王的化身,那么和他对立的应该是南安王,而且在书中描写的众多王爷中,和贾府打交道的四大王爷中,唯北静王和南安王出场较多。想必,书中所费的笔墨,都不是随意为之。
还有一个细节也揭示了南安王继位的可能性大。在书中,第二十五回魇魔法叔嫂逢五鬼通灵玉蒙蔽遇双真中,说到宝玉被贾环故意用热灯油烫了脸,全家上下不得安宁,正好宝玉寄名的马道婆正好来府里,得知之后对贾母讲过,书中说,马道婆道:"这个容易,只是替他多作些因果善事也就罢了。再那经上还说,西方有位大光明普照菩萨,专管照耀阴暗邪祟,若有那善男子、善女子虔心供奉者,可以永佑儿孙康宁安静,再无惊恐邪祟撞客之灾。"贾母道:"倒不知怎么供奉这位菩萨呢?"马道婆道:"也不值什么,不过除香烛供养之外,一天多添几斤香油,点在大海灯里。这海灯就是菩萨现身法像,昼夜是不敢熄的。"贾母道:"一天一夜也得多少油?明白告诉我,我也好做这件功德的。"马道婆听如此说,便笑道:"这也不拘,随施主们心愿舍罢了。像我们庙里,就有好几处的王妃诰命供奉:南安郡王太妃,她许的多,愿心大,一天是四十八斤油,一斤灯草,那海灯也只比缸略小些;、、、原文余略。
你看这个愿心之大,恐怕和皇位有些关系,马道婆没有多说,只说她愿心大,许得多,多些什么不便明说。
南安王太妃,不是南安王的妻子,而是他母亲。依照马道婆的说法,供奉这个菩萨,“可以永佑儿孙康宁安静”,从灯油的量可以看得出来,不是普通的事情。推测为皇位,恐怕是保佑子孙平安安享富贵的最好心愿吧。
08
和南安太妃相关的还有另一件事,那就是选中了探春来和亲。
和亲的事情,一般是皇帝级别的人才会考虑的事情,在《红楼梦》前八十回里,和亲的事情有一个影子,但没有明说,当时南安太妃把贾府里把姐妹们都仔细看了一遍,湘云是她在史府里就熟识的,宝钗是薛家的,黛玉是林家的,剩下的就是贾府的探春了。
探春也是一个文采风流露在外面的角色,你看探春在书中第一次登场,曹雪芹怎么描写她?第三回金陵城起复贾雨村荣国府收养林黛玉中,林黛玉和贾府三艳第一次见面,说探春,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任是谁,看到这样一个女孩子,也会感觉到此人不一般吧。
更何况探春如今又长了几岁,还有过管理贾府的经历,学识修养历练增加了,气质自然更加与众不同,南安王妃选中了她,也非偶然。
更进一步说,可能南安王妃还有釜底抽薪的意思在里面。贾府的元春是一个难对付的角色,这个探春才华出众,将来未必不是个难对付的角色,而且此人比之元春,更多了几分王熙凤式的锐利锋芒,所以不能不防。
南安太妃把探春远远送出去,也算是对贾府乃至于北静王的釜底抽薪之计吧,因为万一探春变成了北静王的妃子,对她来说可就是劲敌了。
09
回到元春,事情大概算是弄清楚了。虽然也是推测为主,不过总算和全书不矛盾,也相合于脂批所言,可以认为是元春合理的结局。
话说回来,元春死的时候,并不是四十多岁,因为那个时候,宝玉得多大了?难道还没成亲?
元春应该是当了贵妃没几年就遇到了虎兔相逢的政权更替,正合了秦可卿所说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但只是一瞬间的繁华,不能依持的快乐。所以,元春之死,应该是在黛玉之前,是贾府败落的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