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37中名师风采 数学教师 刘国莉
刘国莉,青岛37中数学教师。青岛市中小学学科带头人、青岛市教学能手、青岛市巾帼文明标兵、青岛市学生最喜爱的教师、青岛市刘同军名师工作室成员、青岛市中小学教师科研工作站第十期访学教师,全国数学建模优质课一等奖,数篇论文在国家、省、市期刊上获奖并发表。
还记得第一次见刘老师,不苟言笑,那么“凶”。给我们讲规则、立规矩。我们坐在下面一动不敢动,都被她的威严给震慑住了,一整节课都在集中精力听课,不敢有一丝丝的走神溜号。下课了,同学们面面相觑,心想,完了,这三年可有的受了,碰上这么个“厉害”的老师……
三年时光作证,这个老师确实“厉害”!
首先,教课“厉害”。
在刘老师的课堂上,经常会出现把老师“撵”下台学生客串老师上台讲课的现象,少则三五分钟,多则小半节课,台上讲课的同学口若悬河、激情四射,刘老师则摇身一变成了学生,或质疑,或认同,我们班的数学课经常变成欢乐的海洋,这就是刘老师自创的翻转课堂的无穷魅力。翻转课堂最大的亮点是“轮班制”和“抢答制”交替进行。“轮班制”就是提前一到两天安排学生承接“讲课任务”,班里的每一个同学,都有机会“当老师”,它和你的学习成绩无关,和高矮胖瘦无关,不管你是谁,轮到你了,就要乖乖地领任务提前回家备课、试讲,准备华丽登场!“抢答制”则是课堂进行中,随机安排难度合适的题目邀请同学上台讲解,这样做既锻炼了同学们的临场发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又进一步巩固了当堂所学的数学知识。这种形式新颖的教学方式不但激发了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更是活跃了课堂气氛,台下听课的我们对讲台上的“临时老师”倍感兴趣,百般“刁难”,就这样,原本枯燥无味的数学课成了我们的最爱,强将手下无弱兵,自然,我们也要把最优异的成绩送给我们的最爱——刘老师!
“因为刘老师的翻转课堂,我不但爱上了数学,发现了勾股定理、几何图形、π的绝美之处,更是爱上了演讲,爱上了辩论。我非常感谢刘老师在我14岁的时候就带我认识了数学之美,人生之美。”2013届毕业生袁尚祎在写给刘老师的信中说道。
其次,育人“厉害”!
刘老师是慈母,有过人的读心术。班里的每个同学,只要有丁点儿“异常”,都逃不过她的眼睛。大课间的走廊、午休的操场,你经常会看到刘老师与我们的其中一个,会心地谈,慢慢地踱,青春的烦恼、亲子的隔阂我们都愿意和她诉说,她陪我们哭,陪我们笑,为我们消融心中的委屈、化解青春的惆怅,遇见刘老师,是我们的福气,她的温柔和坚定是推动我们前行的动力,这种力量犹如阳光,一生都会用之不竭……“孩子经常回家跟我们说,刘老师经常用自己的钱给那些不吃早饭的同学买早饭吃,她是我们眼中最美的教师!”这是2017级11班学生家长的肺腑之言。
刘老师又是“严父”,在原则性问题面前,刘老师就恢复了“厉害”的本性,她坚守原则,不允许我们在“做人”的问题上犯错,她的威严,她的苛刻,让我们时刻明白,一个人学习能力有大小,但是一定要正直、善良,要让自己的存在让他人感到幸福。刘老师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我们在她的引领下,向着那束光前行,目标,就是要活成她的模样。
最后,带班“厉害”!
每次接新班安排做班主任,围绕“如何做好班主任?”这个问题,刘老师都会发出灵魂三问:什么才叫“好”?到底要“做好什么”?怎样才能“做到最好”?她说,“一群鲜活的生命与你相遇,你唯有善待,方能对得起自己。这是工作,是责任,是义务,更是出于对生命尊重的本能。”结合以往所带班级的经验,她始终认为“唯有了解,才能感知,唯有感知,方能理解。”要让教育开出绚烂的花,结出丰硕的果,老师、学生、家长三方必须形成合力。在她的治班策略中,“家校联系本”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
所谓“家校联系本”,是一个记录学生综合表现、传递学生家校信息的重要载体。这个联系本最初有四项要求:1.记录当天作业,做一项打一个对勾。2.记录当天安排事项。3.每天记录放学时间,确保学生安全。4.班主任留言信息,家长签字。班级有专门的负责学生,每天收齐交给班主任,班主任批阅结束后,再发下去。
初一是培养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在最初三个月,刘老师每一天都要仔细地查阅学生这四项内容的完成情况,与学生交流对话,指出需要改进和完善的方法;与家长互动对话,了解孩子在家的学习情况。白天上课和课间跟班的时候发现的问题,及时誊写反馈到家校本上,如:上课开小差的,就留言“课上是关键,锁住你的注意力”;课间与同学交流有问题的,善意地提醒“语言要温和,对方才接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某位学生某一学科出现问题时,就留言“**学科需要多下点功夫,可以提前预习”;看到学生脸色不好,就写“最近怎么了?脸色不太好,睡晚了,还是身体不舒服?找找原因。”总之,习惯养成的前三个月,每个学生都是她反复观察的对象,借助家校本与学生及时对话,了解孩子的真实情况,以便于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家校本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根据班集体的整体发展水平做出相应的调整。有时,加一项“名人名言”,让学生们在摘抄时自我鞭策、自我激励;与英语教师交流时,发现班内孩子英语听力需要提高,于是又加上了一项“每日听力”,唯愿水滴石穿;一段时间后,“名人名言”换成了“每日弟子规与释义”,学习弟子规做人做事的道理,强化前期“定规矩,养习惯,促了解”的成果。春天来了,学生浮躁了,如何加大运动释放多余的能量,于是家校本上又加了一项“每日运动”,如平板支撑,俯卧撑,仰卧起坐,跑步等,让学生自主选择合适的项目,每日健身运动、体验成长……学期末,学生完全熟悉了初中生活的节奏,了解了初中生活的细节,部分学生的学习进入了倦怠期,部分学生的青春荷尔蒙开始萌动,这时的家校本又增添了新内容“每日一得”,要求学生把自己每天具体的所思、所想、所获写下来,把注意力转移到做具体的实事上,孩子们的心情就会慢慢平静,才能达到“宁静致远”……初二上学期,在班级投票下,“弟子规”换成了“论语”,每日一语,天长日久,孩子们的语文素养在厚积薄发中得以提高。有些时候,家校本在特殊的日子里,会留下只属于她们师生自己的对话,比如新年的第一天,刘老师会在每一位孩子的本子上都留下一段话,这是开启新一年的庄重仪式,更是师生对未来共同许下的期盼!
一个小小的本子,将家长、学生、教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它已经不再是一个普通的家校本,而是一段满载着学生的青春驿动、家长的理解支持、老师的凝心聚力的成长轨迹,它记录着每一个学生的喜怒哀乐,它承载着每一个“志成”学子的远大梦想!一路走来,看着孩子们每天一点一滴的进步,她既开心,又欣慰。
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其实就是那么几步,如若你在最关键的时候碰到了为你指明方向的人,那么你是幸运的,更是幸福的。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在求学的路上碰上像刘老师这样“厉害”的老师,若干年后,当你回忆往昔,我想你必定会从心底里感叹一句,遇见您,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