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腊只有8员大将,为何却让梁山损失了70名好汉?原因有三点
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水浒传》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一直以来深受大家喜爱。和《三国演义》一样,《水浒传》同样塑造了一批令人称赞的角色。武松、鲁智深、卢俊义、宋江等一系列的人物。
《水浒传》前期讲述了以宋江为首的英雄,在官府逼迫下走上梁山的故事。而故事的结尾则是梁山被招安之后,前往了江南平定方腊的故事。
然而就是平定方腊的战事之中,方腊凭借八员大将,让梁山损失七十多名好汉,损失惨重。为何会这样呢?其实主要有三个原因。
陌生的环境
对于梁山来说,早年间在梁山泊占山为王,依托梁山泊的特殊地形,以此抵抗朝廷。而且梁山泊水寨是梁山人苦心经营之下建造的,众人对梁山泊了如指掌。
并且从梁山泊之下,一直到水寨,一路上都有暗哨,探子,因此每当朝廷前来攻打之时,梁山泊都能够从容应对,赢得最终胜利。这让大家觉得梁山众人实力强悍。
但是等到来到江南之后,陌生的环境,加上长途跋涉,使得梁山众人在作战之中面临各种问题。
首先就是朝廷的暗中使绊子。看似朝廷在招安宋江等人之后,加官晋爵,给予优厚待遇。然而朝廷之内的众人,从未将其看作自己人。因此在梁山大军出征之后,朝廷给予的后勤支持,时常短缺。
这也就导致梁山众人作战之时无法尽心竭力,因而屡屡战败。
其次就是地形、环境的陌生,使得在作战之时经常因为不熟悉环境损失惨重。这在征讨方腊之时,时有发生。
例如浪里白条张顺。张顺、阮氏兄弟等都是梁山出名的水下好手,在与朝廷的作战中,屡次让朝廷吃瘪。然而到了江南地区,张顺等人的水性立马就相形见绌了。
当时仅仅是前去刺探军情,水中功夫引以为傲的张顺便被方腊水寨的守军射杀在了水面之上。而这时,方腊和梁山的战争还没有打响,张顺便死了,可谓是出师未捷身先死。
力量的分散
梁山军队看似强大,其实主要是因为其在梁山之时,其依托天然的地形和湖泊,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
然而等到了江南之时,梁山的作战政策却发生了变化,竟然选择了分兵之法。
当然之所以选择分兵,其实也是无奈之举。在江南地区,方腊占地极广,军队分散,如果梁山选择集中兵力攻打一处,很可能会被方腊前后夹击,因此宋江等人不得不选择分兵之法。
在这种思想之下,宋江与吴用统率一支部队,卢俊义和朱武统率了一支部队。分兵对方腊作战。
这样的作战思路是好的,但却忽视了梁山本身的实力。总的来说梁山的总体实力远远无法和搅动江南的方腊相比。因此当宋江将梁山军队一分为二之后,不仅没有能够起到预期的作战目的。反而让方腊有了逐个击破的机会。
本就弱势的军队,再次一分为二,这是梁山屡屡战败的重要原因。最终的结果不言而喻。在宋江的队伍之中,解珍、解宝,张顺、扈三娘和王矮虎等先后牺牲。卢俊义一方,同样损失惨重。史进、石秀等一批梁山元老纷纷战死沙场。
很多人习惯将梁山的失败归结于宋朝朝廷背后捅刀子,使绊子。其实即便朝廷支持梁山对方腊的作战,对于梁山来说,依旧不容乐观。
相比之下,方腊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割据政权,有着属于自己的军事架构、政治架构,自上而下都是非常完善的。甚至是能够和北宋朝廷平起平坐的。因此实力不容小觑。
至于梁山,无论其如何声威显赫,总的来说就是一方占山为王的草寇,不论是军事素质还是整体实力,都根本无法和方腊相比。
智多星吴用看似聪明,但当在战场之上相见时,他的计谋也就不够看了,成为了狗头军师一个。
军队的孱弱
如上文所言,梁山的军队其实就是一群草寇,即便成为了正规军,他们依旧是草寇,根本无法和宋朝或者是搅动南方的方腊军队相比。
一群散兵游勇,遇见了强大的正规军,其结局可想而知。方腊能够在短时间内在南方地区建立政权,将北宋的军队打得节节败退,战斗力之强,绝非宋江手下的梁山军队能比的。
虽说梁山有着人人称道的一百零八将,其实这一百零八将之中,有着真本事的甚至不超过伴随。拿得出手的也就武松、卢俊义、关胜、秦明、林冲等少数人。
大部分的梁山头领,武艺其实都一般。对于常年身居北方的梁山众人来说,突然来到南方,还要面临水土不服的问题。当时很多梁山好汉,都是因为水土不服而亡。压根就没来得及和方腊作战便死了。
再者,梁山大部分的头领其实都是草寇,根本没有什么军事素养可谈。和尚、屠夫、走街串巷卖艺的、小偷、渔夫,这些人根本没有任何大规模作战的经验。并且也不知兵法。
一支军队的强大,不仅要领军之人深谙作战之道,其下的执行者也需要一定的军事素养,才能够做到上下通达。
不然,无论军队顶层做出怎样的作战计划,在实际执行的时候都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最典型的就是李逵,黑旋风李逵,五大三粗,对梁山忠心耿耿。但这并不代表其在作战的时候是一个合格的将领。
违背军纪,自顾自作战的事情,时有发生。
因此总的来说,梁山之所以付出如此大的代价,才杀死方腊,主要的原因便是其不在一个量级之上。
以一州之地,对抗一国,宛若天方夜谭,因此梁山付出如此大的代价,完全是合理的。并且能够取胜,也是险中取胜。